首页 > 教学资源 > 教案 > 教案合辑 >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

范文小馒头分享 109939

范文小馒头 分享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

  【教学目标】

  1、了解一些文言知识,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、句式。

  2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、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,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。

  3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。

  【教学重难点】

  1、欣赏三峡雄奇险拔、清幽秀丽的景色,深入作品的意境,感受其画面美。

  2、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,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,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。

  【教学过程】

  一、导入新课

 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,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。它迭出的奇境、变幻的四季、涌动的波涛、耸峙的山峦,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!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,今天,我们学习选自《水经注》的《三峡》。

  二、作者简介

  三、朗读课文,正确把握节奏,感受作品的音韵美

  1、学生初读课文,对照注释,借助工具书,初步理解文句。

  (1)读准字音:

  (2)以小组为单位,解决疑难词句,教师巡视指导。

  2、教师指导学生朗读

  (1)播放录音,要求学生听读,把握节奏、韵律及情调。

  (2)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:

  自/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/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 至于/夏水//襄陵 沿//溯/阻绝 或/王命急宣,有时/朝发白帝 其间/千二百里,虽/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 则/素湍//绿潭,回清/倒影 绝/多生怪柏 清/荣/峻/茂 每至/晴初霜旦 故/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/巫峡长,猿鸣三声/泪沾裳。”

  四、再读课文,体会文章情感

  教师伴音乐范读。同学尝试朗读,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,学生评点。教师指点: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、语调、重音的方法,达到读准字音,读顺节奏,读出感情的要求。如第二节略快,读出气势;第三节读慢,读出清幽之气;第四节略慢,读出凄美之气。

  五、析读课文,了解文章内容

  1、问: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?

  (山、水)

  2、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,以三峡的山是……。

  (三峡的山是高峻的、连绵的、怪异的、幽寂的……)

  3、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,以三峡的水是……。

  (三峡的水是盛大的、清澈的、激荡的、凄寒的……)

  六、探究阅读,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。

  1、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,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,侧重于写什么?

  (水)

  2、有一个顺序吗?

  (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,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:三个时间:夏天:奔放;春冬:清幽;晴初霜旦:凄婉。)

  3、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,课后编一本集子——《家乡美》。

  七、延伸阅读,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

 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?如:

  大坝建成以后,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,“两岸连山,略无阕处”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,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。

  大坝建成以后,“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,有大坝来控制水量,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,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,航运都不受影响。

  大坝建成以后,“回清倒影”的美景就看不到了,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。

  大坝建成之后,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,会吓走猿猴,“高猿常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。

  问: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,那么,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,是不是就不美了呢?。

  结语:其实,它们各有各的美。远去了的,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;走近了的,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。虽然,美丽不会永远,但文明总要进步,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,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。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,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,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。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2

  教学要求:

  1.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  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。

  3.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

  教学重点、难点:

 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。

  教学方法:自读自悟、观、读、想、写四结合。

  学生学习方法:组织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,讨论交流。

  使用媒体:课件《三峡风光》或教学图片。

  教学过程:

  一、检查预习,导入新课。

  1.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、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。

  2.长江,养育了炎黄子孙,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。长江三峡,那里群山耸立,雄奇壮丽,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三峡,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。

  3.板书课题。

  二、初读课文,质疑问难。

  1.提示要求: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,想一想,有何收获,遇到了什么问题。

  2.学生按要求自学。

  3.讨论交流。

  (1)谈收获。

  (2)质疑问难。

  学生自由谈,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,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。

  三、再读,深入理解。

  1.提出要求:读全文,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,在书上圈圈、划划、注注,想一想应该怎样读。

  2.学生按要求自学。

  3.小组讨论交流,教师巡视指导。

  4.全班交流。

  采用"小先生"讲课法: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,其他学生补充,评比朗读情况。教师适时点拨,出示课件。

 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:

  (1)总写三峡秋景,抓住了成熟的特点。通过橘树、柚树的叶子、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。

  (2)早晨景色,突出了清新和明丽。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,再到一片明丽,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。

  (3)中午的景色,表现了热烈的特点。作者用比喻的手法,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,咆哮奔腾、呼啸而去,所过之处,一片金黄。

  (4)黄昏景色,抓住了平静的特点。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,温柔可爱。

  (5)在写夜景时,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,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。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。渔火、灯光、光晕、汽笛,有光有声;月光、山影,有黑有白。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,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。

  四、朗读比赛。

  可采用推荐、指导、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,加上及时的评价,使学生在有感情(表情)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。

  教学小结:

  1.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,你懂了吗?

  2.三峡,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,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?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,并相互交流。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3

  一、教学设想

  《三峡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,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。语言精练,思路清晰。读起来朗朗上口。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,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,可能会有枯燥之感。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,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
 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:

  1.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,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;

  2.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:抓住景物特征,动静结合,情景交融。

  教学方法: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加强对文章的朗读、体味。

  二、教学步骤

  (一)谈话启发,导入新课

  师: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?你都到哪儿旅游过?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?

 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引入新课。

  师:(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)大家小小年纪,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。古人云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,增长我们的见识。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,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,好吗?

  (二)播放《三峡风光》光盘

  师:自古以来,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,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,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?

  学生自由发言,师生参与补充,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。

  师: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——郦道元的文章,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。

  (三)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

  师:这篇课文虽然短小,但生字比较多,而且又是文言,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,把它读得自然流畅?遇到困难时,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,也可以和老师交流。

  既摆出困难,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。

  师: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,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?

  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,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,品味其中的意境。

  (四)学生理解课文内容

  1.师: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,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,下面,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,利用文中的内容,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,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。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,可以请其他组帮助,也可以与老师交流。

  这个环节的设计,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同时,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。教师在巡视过程当中,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。如:“虽”、“属”、“两岸连山,略无阕处”、“清荣峻茂”等。

  2.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,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,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。

  3.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

  提问: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当中,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?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?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?

  (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,如:按照景物先写山,后写水;按照季节由夏——春冬一秋。学生分析词句时,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,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)

  (五)再次播放《三峡风光》光盘

 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,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《三峡》的不同感受。

  (六)布置作业

  1.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。

  2.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。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4

  一.教学目标

  (一)知识教学点

  1.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,语文教案-》。

  2.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。

  (二)能力训练点

  学会锤炼语言,细心观察,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,形象描写,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,培养审美情趣。

  (三)德育渗透点

 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、清幽秀丽,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。

  (四)美育渗透点

  l.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。

  2.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、精彩优美。

  二.学法引导

 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。先自读课文,对照注解疏通文字,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。再通过反复朗读,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,最后达到熟读成诵。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,朴素自然,意味隽永。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,深入作品的意境,涵泳体会,获得美的享受。

  三.重点·难点·疑点及解决办法

  1.重点: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。

  解决方法:反复吟诵、体味。

  2.难点: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,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;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。

  解决方法:教师讲解。

  3.疑点: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,意图是什么?

  解决方法:学生讨论。

  四.课时安排

  1课时

  五.教具学具准备

 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(《三峡风光》)

  六.师生互动活动设计

  1.朗读课文,疏通文意。

  2.反复吟诵,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  3.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《三峡》。

  七.教学步骤

  导语 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《春》中结尾三段。“春天像刚落地的.娃娃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,它生长着。春天像小姑娘,花枝招展的,笑着,走着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,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,领着我们上前去。”我们都知道,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、美、强的特点,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。今天,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《三峡》,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。

  (-)整体感知,突出重点

  1.学生默读课文,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。

  略,副词;大略,几乎。阙同缺。自,假设连词。若,羲,日光,此指太阳。襄,冲,漫。沿,顺流而下。沂(sù),同“溯”,逆流而上。或,副词,偶或。虽,假设连词,纵然,即使。奔,名词,指奔驰之马。湍,激流。潭,积聚的深水。绝,副词,极。()(yǎn)极高的山巅。漱,冲洗。其,代词,指“怪柏”。良,副词,极,实在。涧,此指峡谷。肃,寂静。属(zhǔ)引,连续不断。响,名词,回声。绝,动词,消失。沾,浸湿。

  2.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。

 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,再写夏季三峡的水,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,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色。

  3.教师范读,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。

  总特点:峰峦绵延,山势雄伟峻拨。

  夏季:水势迅疾凶猛。

  春冬:景色秀丽奇绝。

  秋:凄凉。

  4.学生自由读,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。

  (二)突破难点

  教师讲解 多种艺术手法结合,突出重点。

  正面描写:“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;重岩迭嶂,隐天蔽日”,体现山峦绵延,山势高峻;“夏水襄陵,沿沂(sù)阻绝”,体现夏季水大流猛。

  侧面烘托: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,以“不见曦月”突出山高;“有时朝发白帝,

  暮到江陵”,以船行之快,突出水势迅猛。

  生动写实: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,用了“略”字,就极有分寸。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,用了“或”字,就船行与“沿溯阻绝”不相矛盾。写“湍”用“素”,写“潭”用“绿”,写“柏”用“怪”,写“泉”用“悬”。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,则用“清荣峻茂”四字。

  形象夸张:“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”,突出水势疾速。

  小结:正面描写、侧面描写相结合,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,使文章摇曳多姿,景色形象逼真,使读者如临其境。

  (三)解决疑点

  1.学生讨论,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?

  2.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

 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,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。高明的作家,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,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,因而写得情景交融。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,末了特别点出“良多趣味”,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,使读者深受感染。

  (四)总结、扩展

  总结:学生再读课文,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。

 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“素、绿、怪、悬、清荣峻茂”,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色。那连绵不断、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,那奔腾浩荡、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,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;而那春冬之时的“素湍绿潭”、“悬泉瀑布”和“清荣峻茂”的山水草木,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,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。

  扩展: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、审美情趣。

  作者精妙的文字、姻熟的语言、形象逼真的描写,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。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,如细致观察,到处都有可写之景;如仔细品味,随时都有可抒之情。

  八.布置作业

  l.解释下列画线词语

  略无阙处( ) 自非亭午夜分( )

  虽乘奔御风( ) ( )绝()(yǎn)( )

  2.翻译下列句子

  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
  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。

  虽乘奔御风。不以疾也。

  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
  3.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,要求用词准确,仔细观察,写出特色。

  九.板书设计

  三 峡

  郦道元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5

  —、导入新课:

  我们伟大的祖国,山河壮美,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,妆扮着中华大地,引得—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、文人墨客为之倾倒,为之歌唱。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,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,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,《三峡》就是其中的一篇。去过三峡的同学,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,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,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,追溯三峡的过去,想—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:学习了郦道元的《三峡》之后,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?

  二、初读课文:

  对照注释,小声自由朗读,初步理解文句。

  正音:阙(quē)叠嶂(zhàng)曦(xī)月襄(xiāng)陵沿溯sù))

  素湍(tuān)绝巘(yǎn)长啸(xiào)属(zhǔ)引哀转(zhuǎn)

  三、研读课文:

  要求读准字音,读清句间停顿。老师于疑难处点拨,或让学生探讨。

 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:

  第1自然段

  自/三峡七百里中

  自非/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

  讨论:为什么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?(说明江面狭窄,两岸群峰相连,峭壁对峙,山下只见一线天。)

  第2自然段

  至于/夏水矿襄陵[襄陵:动补短语,漫上丘陵]

  沿//溯/阻绝[沿溯:并列短语,上行和下行)

  或/王命急宣,有时/朝发白帝

  其间/千二百里,虽/乘奔御风/不以疾也

  讨论:“沿溯阻绝”,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,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?

  第3自然段

  则/素湍//绿潭,回清/倒影[素湍:偏正短语,雪白的浪花)

  [回清:动宾短语,回旋着清波]

  绝巘/多生怪柏

  清/荣/峻/茂[清,指水清;荣,指树荣;峻,指山高;茂,指草茂。]

  讨论:“清荣峻茂”,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?

  第4自然段

  每至/晴初霜旦

  故/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/巫峡长,猿鸣三声/泪沾裳!”

  四、畅读全篇。

 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,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,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。

  讨论:文中描绘的三峡,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,有什么特点?

  五、品读课文

  体会文章“片言万语”的精炼,音韵的和谐,思路的清晰。

  讨论:1、全篇只几百字,却概括千余里,包容四季景,罗列山水草木,清猿怪柏: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:

  2、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,琅琅上口。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?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。

  3。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:“或王命急宣”,看似可有可无,实则不可缺少。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?

  六,熟读成诵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6

  教学目标

  1.认识本课2个生字。

  2.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  3.读懂课文,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,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,热爱大自然的教育。

  4、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。

  教学重点

 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,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,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。

  教学过程

  一、揭示课题

  1.板书课题,学生齐读。

  2.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,可以是文字资料,可以是照片,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。教师酌情补充。

  二、检查预习情况

  1.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。

  2.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,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。

 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,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:

  早晨: 清新而明净 明朗

  中午: 热烈

  下午: 平静、轻缓

  夜: 沉沉欲睡 惊醒

  3.朗读课文

  三、深入学习

  1.提出自学要求:认真阅读课文,思考并讨论;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?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,读一读,加以体会。

  2.学生自学,讨论,教师巡视指导。

  3.交流讨论结果。

  4.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,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。

  四、布置作业

  1.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  2.观看三峡风光片。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7

  教学目标 :

  1、通过比较阅读,赏析“散文中三峡的神韵”。

  2、借助研究性学习,培养学生收集、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
  教学过程 :

  一、导入 课题

  同学们,人们常用“亘古未变”来形容山川河流,现在,山川河流正在发生“日新月异”的变化。明年的6月1日,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,永远的消失了。三峡是灵异的、浪漫的、富有诗意的,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、研究三峡。

  二、播放三峡风光片

  1、学生谈从“风光片” 中获得的信息。(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、单薄)

  2、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。

  教师小结:从同学们的交流中,我深深地感到,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:一个是自然的三峡,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。那么,到底哪个更具魅力?

  三、明确研究专题

 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,这是令人遗憾的,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,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“文学作品中的三峡”。

 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,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,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,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,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:“散文中的三峡神韵”。

  四、比较阅读

  要求:

  自读郦道元《三峡》和刘白羽《长江三峡》,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?为什么?(提示:可以从景物特点、写作角度、语言风格、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)让学生跳读两分钟,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,学习研讨,进而双方擂台赛。

  (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:相同的景物,不同的作者,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;其实,就同一作者,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。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,经过三峡时,他的感觉是“三朝上黄牛,三暮行太迟。三朝又三暮,不觉鬓成丝”(《上三峡》)。而到白帝城时,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,这时的李白是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 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。)

  五、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

 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 ,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,着重是哪几方面?

 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:①景物特点②情感态度③语言风格④写作角度

 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,即四个切入点。

  六、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

 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,还是一孔之见,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,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,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。如今,随着“高峡出平湖”的奇观出现,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,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,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、浪漫也将不复存在,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,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。

 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、了解,思考一下,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。(小小组讨论,后大班交流;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,也可以几个人合作。)

  (如果时间允许,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)

  七、老师总结

  你们关注、研究的领域很广阔,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。同学们,随着你们走近三峡、研究三峡,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!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8

  课题: 三 峡 [郦道元]

  班级:C一(2) 地点:多媒体教室

  说明:开课内容为第二课时。

  [教学目标]

  1、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  2、理解课文内容,积累文言词句。

  3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、善于质疑的能力。

  4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。

  5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、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,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。

  [教学重点]

  1、理解课文内容,积累文言词句。

  2、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课文。

  [教学难点]

  1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、善于质疑的能力。

  2、欣赏优美文章,积累写作经验。

  [教学设想]

  1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。

  A、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,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。

  B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采用合作、讨论方式来学习。

  2、采用多媒体教学,师生互动,创设宽松、民主的教学环境。

  [学法指导]

  1、“文言文四步诵读法”

  第一步:朗读——读准字音,朗读指导;

  第二步:解读——准确翻译,理解内容;

  第三步:研读——质疑探究,提炼主题;

  第四步:品读——品味语言,赏析亮点。

  2、“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”

  (1)标题;(2)作者;(3)出处;(4)基本内容;(5)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;(6)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;(7)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。

  [教学课时] 二课时

 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:

  A、导入;B、朗读;C、学生展示所查资料;D、准确翻译、理解内容。

 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:

  A、质疑探究,提炼主题;B、品味语言,赏析亮点。C、联想想象,拓展思维。

  [教学内容与步骤]

  第 一 课 时

  一、导入新课。(略)

  二、学生展示所查资料。(利用多媒体展示)

  1、关于作者。2、关于《水经注》。3、关于三峡。

  三、朗读课文。(略)(教师说明朗读方法)

  四、解读课文——准确翻译、理解内容。(略)

 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,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,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。

  第 二 课 时

  一、研读——质疑探究,提炼主题。

  1、请同学们朗读课文,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,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,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。

  友情提示:

  A、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?

  B、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?(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)

  C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
  (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,归纳成板书,大致内容如下。)

  三峡山两岸连山,重岩叠嶂。

  妙处:

  1、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,突出其山水风光。

  2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。

  3、动静结合,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。

  水夏大水猛涨,江流湍急。

  冬、春

  素湍绿潭,清荣峻茂。

  秋

  林寒涧肃,哀猿凄清。

  2、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。

  友情提示:

  A、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?

  B、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?

  二、品读——品味语言,赏析亮点。

  体会文章“片言万语”的精炼,音韵的和谐,思路的清晰。

  1.全篇只有一百多字,却概括千余里,包容四季景色,罗列山水草木,抒发游览感慨,描绘高猿异相。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。

  2.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,琅琅上口。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?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。

  (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讨论分析,提出见解。教师可适当点拨。)

  三、联想想象,拓展思维。

  1、同学们,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,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?(学生背诵《早发白帝城》)

  2、讨论:文中描绘的三峡,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,有什么特点?(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,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。)

  3、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,提出你的疑问,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、善质疑。(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展开竞赛。)

  四、课后作业。

  1、背诵并默写本文。

  2、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,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,作为本周的周记。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,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,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。

  3、对比阅读、开拓视野。

 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《三峡》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《长江三日》,请同学们课后阅读、欣赏。

  第一课时课堂练习:

  一、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。

  曦月( ) 沿溯( ) 重岩叠嶂( )

  绝巘( ) 怪柏( ) 略无阙处( )

  飞漱( ) 属引( ) 乘奔御风( )

  二、用“/”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。

  1、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
  2、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

  3、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。

  4、故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!”

  三、请将你不会解释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,向同学或老师请教。(课文注释中的除外)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第二课时课堂练习:

  四、请思考、讨论、解决下列问题。

  1、全篇只有一百多字,却概括千余里,包容四季景色,罗列山水草木,抒发游客感慨,描绘高猿异相。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2、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,琅琅上口。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?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。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3、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,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横线上,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、善质疑。

  (1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(2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(3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(4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(5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五、请将本文中你自己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,并说说你欣赏它的原因。

  原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分析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原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分析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9

  【教学设想】

  这是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古文,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,废止“字字讲解,句句对译”的串讲,代之以学生自读(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,了解课文内容)、辅以教师的指导、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,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。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,思考问题,完成课堂教学目标。努力做到: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;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,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;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、思维的训练的特征。

  【媒体运用】多媒体

  【课时】一课时

  【教学过程】

  一、创设情境,导入课文

  师:同学们,这是一组“长江三峡”邮票(幻灯2),三峡风光能上邮票,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《三峡》(幻灯3出示课题),领略三峡独特的美。

 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“学习目标”

  二、出示学习目标:(幻灯4)

  师: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:

  1、抓住景物特征,领略三峡的美。

  2、背诵课文。

  重点: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、水之美。

  三、关于作者

  师: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,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,完成下列填空。

  生举手回答

  本文选自《》,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、_______、_____(幻灯5)

  四、教学过程

  ㈠朗读课文

  师:伴着音乐,我们来朗读课文,大家说说看,在我们班谁朗读得最好?

  生:推荐。

  师:好!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。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,等下请你发言。

 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。

  师: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,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,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。举例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,示范朗读。

  ㈡师:看着这图画,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:(由三峡的“峡”字破题导入课文)

  师:峡是什么意思?看它的偏旁和字义

  生:两山夹水的地方(幻灯6)

  师:那郦道元要写三峡,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?

  生:山、水

  师:对,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,完成下列思考题(幻灯7)

  ㈢出示思考题,请同学思考、讨论完成,做好圈点勾画(幻灯7)

  1、快速阅读课文,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,分别做好记号。

  2、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,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。用“”表示。

  3、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?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?找出关键字词用“~~”表示。

  ㈣分析课文

  1、师: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。思考: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。

 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,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?

 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:连、高、陡、险、窄,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。请一个学生来背

  2、师:离开了水,也无以为峡,且奇山之下,必有异水,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?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?

 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,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,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。(抓住“有时朝发白帝,暮至江陵…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”这句作文章,指导学法。)(——齐背)

  3、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、凶险的一面的话,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、温柔的一面。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(素、绿、清、影。)(“清荣峻茂。良多趣味”值得细嚼)。

  4、师:秋天水枯谷空,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?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?

  生:凄异哀转的猿鸣,悲凉的渔歌

 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,我们边欣赏录像,边试背课文。

  ㈥布置作业:完成文后练习题。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0

  教学目标

  1.朗读课文,落实字词,理解文意,熟读成诵。

  2.品析课文,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。

  3.欣赏课文,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。

  一、图片导入,激发兴趣

  同学们,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,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,今天,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,一起来领略它迷人的风采。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。

  [播放录像]介绍三峡的风光片

  [提问]这段画面描绘的是我国哪个著名风景区的美丽风光?

  明确:这就是我国的长江三峡

  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,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,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,留下了不少名作佳句。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。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。

  二、走近作者,了解作者

  郦道元,字善长,北魏著名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《水经注》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,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。

  三、朗读课文,理解文意。

  (一)我来读,我来听

  1.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,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。

  2.指一名学生读,然后其他同学评价纠错。

  3.听录音,学生学读,注意停顿并作标注。

  4.模仿名家的朗读,同桌相互听读。

  (二)我来译,我来学。

  借助手头工具书,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通译全文,不会的小组内交流,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标出来师生共同解决。

  四、我来品,我来赏。

  1.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,准备用“三峡的……美”说一句简单的话。老师起个头:三峡的山美。

  同学们可接着说:水美、激流美、瀑布美、树美、声美、高猿美、民谣美、秋天美……

  2.听这些同学一说,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,但太模糊了,能不能在后面加一句描写的话呢?譬如:三峡的山美。你看,七百里三峡,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,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,重重的悬崖,层层的峭壁,遮蔽天空,挡住阳光。同学们准备一下,先在小组里说,后在班上说。(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)

  五、我来背,我自信。

  这样的美文,我们理应先睹为快,先背为幸呀。同学们,让我们轰轰烈烈地读起来,背起来。(找自己喜欢的一段背)

  六、小结:

 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,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,宏伟的葛洲坝工程,红火的三峡工地,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。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,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!我相信,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,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,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!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1

  [教学设想]

  《三峡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,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。语言精练,思路清晰。读起来朗朗上口。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,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,可能会有枯燥之感。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,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。

  [教学目标]

  1、识记、积累文言词汇,理解文章内容。

  2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。

  3、背诵全文。

  4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  [能力目标]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,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。

  [思教目标]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。

  [教学重点]识记、积累文言词汇,理解文章内容。

  [教学难点]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。

  [教学策略]

  主要采用我校四步导学模式,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。

  [课前准备]

  学生:预习课文,读准字音,查阅三峡的有关资料 ,了解作者郦道元的有关情况。

  师:收集有关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,制成课件。

  [教学过程]

  自主学习

  一、设置情境,导入新课

  先欣赏“三峡风光”(以《情系三峡》为背景音乐),然后让学生畅谈对三峡景观的所见所闻及感受,激发其学习兴趣。教师评价总结(简单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:三峡工程分三期,总工期18年。一期5年(1992一1997年),二期工程6年(1998-2003年),三期工程6年(2003一2009年)。长江三峡工程将发挥防洪、发电、航运、养殖、旅游、保护生态、净化环境、开发性移民、南水北调、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,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!)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的优美风光。

  二、出示学习目标,齐读明确。

  三、预习检测。(见课件)

  给加点字注音。

  作者及作品介绍。(学生先说,再让生补充,师生明确。)

  三峡有关知识补充。(重点了解三峡景点风光)

  整体感知课文。

  过渡语: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,下面听《三峡》课文的朗读录音,整体感知课文内容。

  听课文朗读录音,注意字音、停顿、节奏、感情等。

  学生自由出声读,读通顺、流利。

  指名读、集体读,声情并茂。

  交流探究

 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。

  本文四层分四大组完成,每大组一层;每组四人一小组分工明确,合作交流讨论,理解重点字词,疏通层意,疑难问题提出来,班上共同解决。教师巡视指导,参与活动。

  师生合作探究,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重点字词、句子翻译。

  全文可分四层,每层采用指名读、分组读、齐读等多种形式,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每层的重点字词、句子翻译。不会的组内其他成员补充,师生简单分析每层写景特点,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或补充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。

  畅谈收获

  课文内容小结及主旨理解。(见课件板书)

  生各抒己见,班级交流,师生明确。

  《三峡》以凝练生动的笔墨,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,清幽秀丽。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。写山,突出了连绵不断、遮天蔽日的特点。写水,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。在文章的节奏上,也是动静相生,摇曳多姿。高峻的山峰,汹涌的江流、清澈的碧水,飞悬的瀑布,哀转的猿鸣,悲凉的渔歌,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,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。

  师生朗读,试背课文。

  老师要教学生背书技巧,按课文内容、写景特点理解记忆。老师范背(师按作者写作思路、写景顺序及景色特点边讲边背),学生试背。5分钟后让学生背,集体背。(80%学生应背过)

  巩固拓展

  拓展延伸。

  1、搜集相关图片资料,了解三峡风光及现状。

  过渡语:同学们学了三峡,初步感觉这里景色怎么样?生答好。有机会想不想去三峡旅游?那么,我们现在就来先了解一下三峡的风光图片及三峡的现状。 2、积累有关长江三峡的诗句。让学生先说,老师归纳。师生交流整理有关三峡的诗句。

  【多媒体展示】 有关三峡的诗句

  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飞舟已地万重山。

  ②十二巫山见九峰,船头彩翠满秋空。朝云暮雨浑虚语,一夜猿啼月明中。

  ③扁舟转山曲,未至已先惊。白浪横江起,槎牙似雪城。

 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

 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啼三声泪沾裳!

  ⑥大江东去浪 淘尽,千古风浪人物。

  ⑦峡尽天开朝日出,山平水阔大城浮。

 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  欣赏歌曲《三峡情》,结束全文。

  结束语:同学们,三峡风光壮丽,大家长大后都想去看看,那么现在就要好好学习知识,将来才有机会去观光旅游,到那时三峡的景色会更美。

  推荐作业:

  必做题:默写全文。

  选做题:假如你是导游,请用简洁的语言向游客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。

 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三峡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,如果对你有帮助,请继续支持语文网,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,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!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2

  教学目标

  1.朗读课文,落实字词,疏通文意。

  2.熟读成诵。

  教学重点 落实重要实、虚词,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
  教学难点 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
 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多媒体。

  教学过程 复备栏

  一、创设意境,导入新课

  我们伟大的祖国,山河壮美,真是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尽折腰”,她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,妆点着中华大地。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,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,东至宜昌南津关,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,被游人誉为“山水画廊”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、散文家郦道元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,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笔端,去追溯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去的真容。(板书课题及作者)

  作者简介:郦道元,字善长,北魏范阳涿县人,地理学家、文学家、

  二、朗读课文,理解文意

  1.自由朗读,结合注释,读准字音,读清句读。

  2.教师范读,要抑扬顿挫,带有惊叹赞美之情。

  3.学生学读。

  4.结合注释,工具书,小组合作疏通文意。

  文言文翻译指导:

  (1)原则:信、达、雅

  信: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意思,不歪曲,不遗漏,也不随意增减。

  达:要求译文明白晓畅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,没有语病。

  雅:要求译文用词考究,文笔优美。

  (2)方法:

  留――专有名词:国号、年号、人名、地名、书名、物名、官职、器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字、词等可照录不翻译。

  补――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。

  删――删去不译的词,例如发语词,音节助词、重复多次的、表敬称贺谦称的词可以删去不译。

  换――把古词换成现代词,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,“汝”换成“你”等等。

  调――有些句子的语序需要调整,如谓语前置、定语前置、宾语前置、状语后置等。

  选――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,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。

  固――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译法。

  意译――文言文中的比喻、借代、引申等意义,直译时会不明确,应用意译。

  (3)步骤

  ①(略读)把握文章大意,同时标记处要翻译的词、句。

  ②(细读)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,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敲。贯彻“词不离句,句不离篇”的原则。

  ③(回读)译完后,把答案带入原文,检查校正,以防误译、漏译和曲译。

  5.提出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,师生共同解决。

  6.指名翻译全文,不妥之处随时指出。

  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。

  ①或王命急宣

  译文: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。

 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。

  译文: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,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。

  ③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
  译文:水清,树荣,山高,草盛,趣味无穷。

  7.指导积累重要文言词语。

  (1)一词多义

 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(在)自非亭午夜分(如果)

  绝沿溯阻绝(停、断)绝t多生怪柏(极)

  (2)通假字

  略无阙处(通“缺”空缺)哀转久绝(通“啭”声音曲折)

  (3)词类活用

  虽乘奔御风(动词活用作名词,奔驰的骏马)

  空谷传响(动词活用作名词,回声)

  (4)其他重要字词

  或王命急宣(有)

  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(即使)(奔驰的骏马)(如)(快)

  良多趣味(实在)属引凄异(连续不断)(延长)

  三、自由朗读,小组内互评

  四、课堂总结

  这节课,我们疏通了文意,积累了重要的文言字词,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了课文,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美,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赏读奠定了基础。

  五、布置作业

  1.熟读课文。

  2.巩固重要词语翻译。

  教后反思

  陈书兰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3

  教学目标

  1、知识与技能

  A、通过学习,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,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。

  B、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。

  C、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,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。

  2、过程与方法

  自主……合作……探究

  3、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
  A、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,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。

  B、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。

  C、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。

  教学重点:

 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,了解游记特点。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。

  教学难点:

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,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。

  法:

  本课以合作、探究为主,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。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。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,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。

  教学课件:

 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,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,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。

  课时安排:两课时

  教学过程:

  第一课时

  教学内容和步骤:

  一、认了解生字、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,了解生字、解词

  1、生字注音

  鲤鱼(lǐ)怒吼(hǒu)恐怖(bù)渺小(miǎo)

  玲珑(líng)潇洒(xiāo)袅袅(niǎo)情绪(xù)

  短促(cù)崆岭峡(kōng)谚语(yàn)浣妆(huàn)

  秭归(zǐ)壑(hè)耸立(sǒng)蔚蓝(wèi)

  峰巅(diān)瞿塘峡(qú)夔门(kuí)滟滪堆(yànyù)

  2、词语解释

  怒吼:怒,气势盛。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。

  恐怖:害怕,畏惧。

  渺小:微小。

  惊异:奇怪。

  绵延不断: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。

  险恶:(地势、情势等)危险可怕。

  险峻:山高而陡。

  青葱:深绿色或浅绿色。

  袅袅不断:形容烟雾缠绕上腾,不间断的样子。

  即景:当时或当地的景色。

  短促:时间很短。

  谚语: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,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。

  转弯抹角:抹角,挨着墙角绕走。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。比喻说话绕弯,不直截了当。

  晴爽:天空中云少或无云,很清亮。

  秋高气爽:形容秋季晴空万里,天气清爽。

  迷蒙:昏暗看不清。

  二、导入:

  导入课题切入课件

  三、探究学习(多媒体显示)

  1、作者简介

  刘大杰(1904~1977),湖南岳阳人。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,在安徽大学、暨南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。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、全国文联常委、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。参加过《辞海》、《中国文论选》的编写,主编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。研究专著有《托尔斯泰研究》、《易卜生研究》、《德国文学概论》、《德国文学简史》和《东西文学评论》(全三册)《魏晋文人思想论》、《红楼梦思想与人物》,另有《古典文学巨著<红楼梦>》《<儒林外史>与讽刺文学》等论文多篇。

  2、结构探究

  全文共十段,大体可分为三部分。

  第一部分(第1段),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、所想。

  整篇课文,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,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,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、所想,这样写的作用: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,先后有序;二是设置悬念,“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,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,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。”“好比我自己,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、怒吼着的江水,只有赞叹,只有恐怖。”读到这些,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:“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?”“那里的山,那里的水怎么样?”如此,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,寻找答案。当然,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:“到了这种地方,无论什么人,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,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。”接下来,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。

  第二部分(第2~9段),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。

  第2段,游程开始,简括路线,引出三峡,宜昌→重庆→三峡→巫峡,从宜昌到重庆,以三峡为最险,三峡以巫峡为最奇。

  第3段,第一站——西陵峡,西陵峡分四段,第一段黄猫峡,无险奇之处,“山虽高,然不甚险;江水虽急,然不甚狭。”作者笔墨轻轻一点,移至他处。

  第4段,西陵峡第二段——灯影峡,因为作者“最爱黄陵庙”,故笔墨停留较多,还有他即景的诗句:“黄陵庙下江南味,也有垂杨也有花”,可见爱之甚深。既然喜爱,必有理由:一是因为此为古庙,环境甚好,一面枕江,三方绕树;二是竹子潇洒,花儿艳丽多姿;三是与山水相调和,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。

  第5段,西陵峡第三段——崆岭峡,这里有两处风景,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,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,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,牛肝马肺峡“两旁的山,像刀削成似的,横在江中,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,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”,崆岭滩也极险,“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,形势极可怕。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。”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,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:“青滩叶滩不算滩,崆岭才是鬼门关”,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。

  第6段,西陵峡第四段——米仓峡,又名兵书宝剑峡,这里的距离不长,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,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——山崖来写,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。引用杜甫的诗“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”,一方面极赞“赴”字所用之妙,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,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。

  第7、8段,过了西陵峡,到了巫峡,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,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,因此作者着墨最多。对于巫峡,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:山、水、云。“江水的险,险在窄,险在急,险在曲折,险在多滩”。“山的妙处,在不单调”。云呢,作者没看到,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,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,“那时候,望不见天,望不见山峰,只见顶上云雾腾腾,有像牛马的,有像虎豹的,奇形怪状,应有尽有,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。”

  对山水的描写中,作者的语言很精彩,“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,我围着你,你咬着我,我咬着你。”这一个“咬”字,将静的事物写活了,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,山山紧连的情景。“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,拼命地飞,拼命地飞,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。”子非鸟,焉知鸟“拼命”?但作者知道了,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,因为山那么险峻,他“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”。

  第9段,过巫峡即入瞿塘峡。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,但借着历史的沉淀,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,“古刹”、“苍冷”、“隐约”、“钟声”、“断断续续”、“凄凉”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,默默伤感起来。

  第10段,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,三峡游完了,课文也该结束了,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,“满船的人,一到这地方,都感到一种‘脱去危险’的愉快,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,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,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,大家都放下心来,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”,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,可见经过三峡时,那种山险、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。

  附:文章结构提纲

  四、作业布置

  课件展示《基础训练》

  第二课时

  教学内容和步骤:

  一、主旨探究

 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,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,是一篇内容翔实、情文并茂的游记。

  二、线索探究

  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,依次记叙、描写景物,次序井然,文中开始先总述,然后逆江而上,分别记叙、描写西陵峡、巫峡、瞿塘峡。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,分四段介绍,条理清楚。另外,全篇文章详略得当,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,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。

  三、写作特色

  (1)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,依次记叙、描写景物,次序井然。

  文中开始先总述,然后逆江而上,分别记叙、描写西陵峡、巫峡、瞿塘峡。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,分四段介绍,条理清楚。另外,三峡景物很多,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,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,全篇文章详略得当,次序井然。

  (2)抓住景物特色,有详有略。

  长江三峡,山势之高低、水势之急缓、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,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,抓住了要领。西陵峡四段,着重写山、水的特点;巫峡,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、美丽,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。瞿塘峡,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,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,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。

  (3)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,生动形象。

 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,运用排比句:“江水的险,险在窄,险在急,险在曲折,险在多滩。”连用四个“险”字,写出江水的“窄”、“急”、“曲折”、“多滩”。描写巫峡山的高峻,运用拟人手法:“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,我围着你,你咬着我,我咬着你”,非常生动,将群山写活了。此外,用鸟“拼命地飞,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”,烘托山峰的高峻。文中多处运用比喻,如“两旁的山,像刀剑削成似的”,言其峻峭;写巫山云雾,“有像牛马的,有像虎豹的”,言其变幻多姿。

  (4)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”、“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”、“青滩叶滩不算滩,崆岭才是鬼门关”、“黄陵庙下江南味,也有垂杨也有花”,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、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,收画龙点睛之效,言简意赅,渲染气氛,使游记增添了韵味。

  四、课堂训练

  课件展示《阅读拓展》

《三峡》语文教案14

  一、教学目标

  (一)领悟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典型化描写的手法。

  (二)理清本文精妙的写作思路,欣赏优美流畅的语言。

  (三)了解三峡的沧桑巨变,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。

  二、教学课时2课时

  三、教学过程

  第一课时

  (一)音乐导入

  同学们,你领略过三峡的秀丽风光吗?电视专题片《三峡的传说》将你带进雄伟壮丽的三峡,现在我们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歌《乡恋》(放VCD),让我们在歌声中游览三峡的秀丽风光吧!

  (二)美文欣赏

  配乐散文《三峡》背景音乐《三峡情》

  (三)点击作者

  大家欣赏了优美的散文,你一定会被《三峡》磅礴的气势、流畅的语言所折服,你可知道,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竟出自于一个地理学家之手,他就是郦道元。(介绍著名的地理学家、文学家郦道元)

  (四)小组自学

  自学要求如下:

  1.借助注释,读懂课文。

  2.小组讨论,翻译课文。

  3.理清思路,感受美景。

  (五)教师行间巡视,了解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,作个别辅导

  (六)布置课后作业

  1.完成“思考与练习二”。

  2.用行楷抄写课文。

  第二课时

  教学重点:讲解文言句,理清文章思路。

  (一)讲授新课

  1.讲解重点文言句,正确理解下列句子:

  (1)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
  (互文)亭午见太阳,夜分见月亮。

  (2)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

  (互文)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,碧绿的深水倒映着(各种景物的)影子。

  (3)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
  该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,极言船行之快。

  2.理清写作思路:

  先写山高峡深,连绵不断。

  次写江水大而急。

  再写春冬之景。

  最后写“晴初霜旦”的特殊景色。

  3.分析写作特色:

  抓住特征来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。文章先写山,后写水,山水中四季变化的景色穿插其间,将动景和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显示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,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。

  (二)总结课文

  同学们,20xx年6月1日,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已下闸蓄水发电,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。如果你乘着飞机,你会鸟瞰到三峡大坝的雄姿;如果你泛舟三峡水库,你会欣赏到“高峡出平湖”的奇迹。让我们为三峡出现的奇迹而引吭高歌吧!

  (三)课后作业

  1.熟读背诵,用行楷默写课文。

  2.知识延伸:观看专题片《三峡工程》。

  板书设计

  三峡

  山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动静结合

  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

 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

 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情景交融

相关推荐

热门图文

上一篇:五年级语文《黄鹤楼送别》课文

下一篇:南京长江大桥课文原文